發布日期:2023-03-03 10:20 瀏覽次數:2010次 編輯:體育部
堅持運動和不運動的學生,有哪些差距?
學生假期天天宅家里,玩手機、打游戲,哪里也不去,怎么辦?
家長們希望孩子能時常出去跑跑步、打打球、運動運動,鍛煉身體,擔心長時間的久坐不動,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然而現在許多孩子,包括大部分成年人,都沒有運動的習慣,空余時間,習慣于在手機、網絡上尋求娛樂。
事實上,堅持運動的益處,遠不止保持身體健康這一條。
堅持運動和不運動的學生,短期可能看不出明顯區別,時間長了,會在很多方面拉開巨大差距。
不少家長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運動就是瞎玩,浪費時間和精力,殊不知,運動與智慧有著直接關系。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起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康乃爾大學主導的“人類腦計劃”曾在研究中發現:
堅持運動可以明顯增加大腦神經纖維、樹突、突觸的數量,促進大腦的發育,提高記憶力。
就拿打籃球來說,它需要眼快、身體動作快且協調、還需要大腦迅速思考做出判斷,這一系列的動作,能促進大腦功能的整合。
所以會有老師總結說:一般在操場上活動比較多的孩子,學習成績都比較優秀。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約翰·瑞迪也認為,運動能改變大腦結構,從而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芝加哥內珀維爾中央高中實施零時體育計劃,即:讓學生們每天早到1小時,跑步、做運動,運動時佩戴心率監測儀,當心跳達到最高值,或達到最大攝氧量的70%時才開始上課。
一開始,家長們怨聲載道,因為要早起,孩子們也有點抵觸。
但1個月后,「零時體育計劃」就開始顯現效果:上課打瞌睡的學生明顯減少;師生互動增加、學生發言更踴躍;尋釁打架減少、測驗成績普遍提高。
原來,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
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孩子運動完心情愉快、精神振奮;
血清素跟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系,運動后血清素增加,能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系,使孩子專注力增強。
當孩子心情愉快、記憶力好、專注力強,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
尤其對于一些好動、坐不住的孩子來說,多運動,還會幫助他們消耗掉過剩的精力,學習起來更能集中注意力。
因此,單從學習這個方面來說,家長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促進大腦發育,孩子對于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力會變得更強。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引起了全社會的警惕和關注。
“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有人問:為什么現在的孩子不挨打挨罵,條件這么好,但是心理卻這么脆弱?
除了學習壓力外,運動量不足也是其中值得思考的原因。
以前的孩子,在家里受了委屈、或是挨打挨罵,跑出門去和伙伴們瘋玩一陣,煩惱也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回到家里照樣吃嘛嘛香。
而現在的孩子,只能通過網絡、游戲來讓自己暫時忘記煩憂,但這些方式,遠遠沒有運動的效果好。
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孩子甚至沒有途徑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長期堆積在心里,就容易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當孩子心里有了煩惱、壓力,去外面跑幾圈,或者做自己喜歡的運動,讓身體動起來,暢快地呼吸、流汗,整個人都會從內而外輕松起來,情緒變得積極。
負面情緒得到及時的排解,孩子才能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并逐漸形成積極思維。
作家村上春樹堅持跑步近30年后,寫了一本書叫《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在跑步中他收獲的不止是健康的生活,更明白了堅持的可貴。
“正是長距離賽跑塑造了現在的我,或多或少,或好或壞。運動中產生的,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幾乎是肉眼無法看到的,然而用心靈可以感覺到的。”
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歐美國家的青少年一個個看上去那么陽光自信,活力四射,而中國的孩子們,則顯得沒精打采、畏畏縮縮?
有專家指出,除了賞識教育,還和國內外對運動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經做過一項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比例為8%,遠低于日本65%、美國63%的水平。
我們經常能從愛運動的人身上,觀察到一種自信、有力量的氣質,走到哪里,都是一臉陽光。
除了自信以外,勇敢、堅持、抗挫折能力、積極思維,這些優秀的品質,孩子都可以從運動中獲得。
長期堅持運動,鍛煉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一個人的思想、意志,這些內在的品質,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選擇什么運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運動的熱情和堅持性,在運動中感受到樂趣。
幫助學生養成運動的習慣,會成為學生們的寶貴的人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