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由我校副校長、遼寧省教學名師王東輝教授親自帶隊,邀請來自文化傳媒與數字科技領域、高校學術領域以及行業企業專業技術領域三個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組建數字文旅產業戰略新興領域教材建設團隊,圍繞應用型大學教材建設開展多次高端學術論壇,為高質量教材建設提供奠定重要建設基礎!
我校精品化教材
教材建設團隊立足遼寧,面向全國,以“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數字化技術支撐、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核心,以“實施精品特色教材戰略、完善教材評價選用制度”為著力點,積極探索并推進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教材建設體系構建,明確將“應用性強、時代性強、科技性強、文化性強、適宜性強”五強作為應用型本科大學教材建設標準,為全面深入推進高質量教材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我校精品化教材
我校從制度保障、經費投入、人才引進等多個維度持續加大教材建設投入力度,推動教學建設成果再取多項成果!近五年,先后在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公開出版《多媒體技術與應用》《3ds Max+V-Ray三維建模設計案例教程(全彩微課版)》等以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特色教材50余部,2020年,遼寧傳媒學院建設的中國應用型大學傳媒藝術專業系列教材獲遼寧省本科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未來,我校院將以構建新文科精品特色教材建設為目標,緊密對接數字文旅產業戰略新興領域,依托學校現有傳媒專業和人才優勢,以“五個強化”為建設標準,重點打造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系統性的傳媒類數字化精品教材,為全面落實黨的領導、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傳媒人才、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服務提供最強有力支撐!
我校始建于1991年,位于遼寧省省會沈陽市,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主要培養傳媒藝術類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現有南、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我校設立11個二級學院(部),開設36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育部“雙萬計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一流本科示范專業5個,校級一流示范專業13個;建設了省級一流課程43門;獲省級教學成果獎8項。
我校矢志踐行“為國家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精英”的辦學理念,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以黨建引領、大思政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以“課比天大、展賽演播、真活真做、產教融合”為創新手段,切實推動高等教育新文科改革與實踐。我校曾獲得黃炎培“優秀學校獎”,是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單位。
]]>高子劍表示:“這不僅僅是我的榮譽,更是我校的榮譽。我校極為注重青年教師培養,鼓勵青年教師科技創新,賦予我廣闊的發展平臺,讓我想創作、敢創作、真創作。”高子劍的獲獎作品設計應用最新的科技,3D打印復合材料創作出時尚先鋒的潮流藝術品、工業品,“這個作品名叫Shenyang Girl,設計出代表沈陽人民新的精神氣質的雕塑,這個過程本身就令我享受。”高子劍說。
我校副教授高子劍與他的獲獎作品
作為一名專業的潮流藝術家,他在2015年就開發的一種3D打印專用材料,結合最新的3D打印技術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數控機床,開發出一整套從3D藝術設計,到藝術品、工業品的開發制作流程,并取得了大量專利。后又憑借極高的藝術天分及創作能力與迪士尼特效大師Jeff Wade合作參與了迪士尼、環球影城等大型主題公園的建設項目。并跟隨好萊塢著名生物造型設計大師James Kagel學習生物造型設計。
“高老師上課講的全是真實案例,特別有用,而且有趣。”學生郭家豪說。重視人的價值,重視每一位學生,變換教學手法,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高子劍的教學特色。高子劍在上課時貫穿我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尤為注重針對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啟發、誘導、引發學生研究興趣的作用,重點關注學生造型能力,觀察力和鑒賞水平。他將課堂內容與崗位需求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在校期間完全夯實專業技能、拓展實踐經驗、提升綜合素養。我校校長助理、數媒學院院長石光高度評價高子劍,認為他是一位特別關注藝術與技術前沿,注重教育教學與行業的結合的教師,他用真實項目打磨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將學生視為準藝術家,進行孵化打造。
我校學子動漫課程實訓
多才多藝的高老師不僅是動漫設計高手, 他曾在2013年婉謝了《中國夢之聲》《中國好聲音》的邀請,登上貴州衛視《唱出愛火花》的舞臺,演唱歌曲《EverythingIDo》。2011年,他參加中央電視臺希望英語欄目,一路披荊斬棘獲得全國亞軍,并被央視授予風趣幽默獎。高子劍所在的動漫專業,更是受到省內外行業和社會廣泛認可的專業,人才輩出,是教育部“雙萬計劃”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動畫后期合成》課程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先后獲批教育部、遼寧省教育廳、省規劃辦、省社科等各級科研項目27項。教師參加國家級、省市級大賽展覽40余項,學生獲得國際級獎項4次 。學生付超楠、李可欣等畢業實習,就參與到國內頂級院線動畫《大圣歸來》《螢火奇兵》《神秘世界歷險記3》等大片制作。
我校學子在蘋果機房實訓
“我希望未來能夠為世界上更多的城市打造出城市IP,讓藝術穿透國界,不僅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也要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高子劍說。
高子劍副教授獲獎無數
]]>首映現場
沈北新區宣傳部馬曉齊部長
馬曉齊部長在致辭中對遼寧傳媒學院領導、制作團隊及演職人員的傾情付出致以誠摯的感謝!表示微電影《春來雁北歸》拍攝正是政府與高校互動合作模式的一個典型案例。
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宋喜仁
宋喜仁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遼傳高度重視拍攝工作,匯集了富有豐富經驗和創作實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使用最新采購的國際一流設備,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區域職能,為沈北新區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微電影導演、遼傳教師尹航勛
微電影導演、遼傳影視學院教師尹航勛在發言中分享了創作靈感來源,回顧了團隊凝心聚力、精益求精的制作過程,表達了這是一部凝結團隊心血,飽含著對沈北新區濃厚深情的影視作品。
首映禮上,現場與會領導、嘉賓共同觀看了微電影《春來雁北歸》。中新社、央廣網、新華網等二十余家媒體爭相采訪,對于微電影的高品質制作給予極高的評價。
現場媒體爭相采訪主創人員
制作沈北新區微電影《春來雁北歸》是遼寧傳媒學院堅持“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育人體系,發揮專業優勢積極開展校地合作項目的又一體現。遼傳將切實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發揮高校人才智庫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現場嘉賓與主創團隊合影留念
]]>報道中指出,塑造英雄城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省、市委決策部署的重要任務。
報道中高度贊賞了作為市政協委員,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王東輝一直關注沈陽英雄城市塑造工作,經過調研,她建議,厚植城市文化,將自身的英難歷史、紅色基因變成獨特的文化品格,助力英姓城市塑造。
報道強調,副校長王東輝教授表示,要定位目標用戶加強宣傳,把給誰看、看什么的問題解決好。“要豐富宣傳紅色文化、塑造英雄城市形象的推廣平臺,如,針對年紀偏大、時間充裕的人群,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宣傳;對于年輕人和上班族,通過廣播、互聯網、自媒體等平臺進行推廣,采取線上展覽、網紅打卡、‘種草’等形式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針對中小學生群體,可以通過日常愛國主義教育、網絡學習平臺及研學活動等多種形式宣傳英雄城市。”
]]>選手風采
融媒體時代,主持人不再是專業的“播報員”,而是集不同媒介角色于一身的主流價值觀傳播者。為選拔出能力出眾的選手,決賽競賽環節分為自備稿件展示、熱點新聞即興評述兩部分。
選手風采
青春+“言值”,巔峰對決異彩紛呈,參賽選手們思維敏銳、妙語連珠、能歌善舞、各展其長,碰撞出了激烈的思想火花,創造一個又一個語言奇境,精彩獨特的表演將比賽推向了高潮。最終,本次比賽共評選出一等獎10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25名,魅力聲音獎、形象氣質獎、新媒體達人獎、創意主播獎、十佳方言獎 。
決賽評委
決賽評委由沈陽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劉紅軍、遼寧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曹瑞來、遼寧廣播電視臺北方頻道副總監姚大海、遼寧大學回寶昆教授、遼寧傳媒學院影視學院院長庚鐘銀教授等業內專家組成。比賽期間,各位評委專家對參賽選手們進行了公平公正的評審和權威的點評指導。
本次大賽旨在傳播中國聲音,弘揚民族文化,助力遼寧地區經濟發展,同時發掘和培養新時代傳媒事業人才,展現遼寧高校學子熱情、富有活力的青春風采。注重發現和挖掘有態度、有創意、有特點、有潛力的優秀主持人,同時展現了遼寧省大學生在主持專業領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發展水平。
作為承辦單位,我校精心組織、認真謀劃,將本屆主持人大賽打造成一次遼寧高校大學生高水平播音主持競賽盛會,為中國播音主持事業助力添彩。
]]>我校副校長、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王東輝教授;網易遼寧CEO劉慶教授;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會副會長張偉教授;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促進會會長苗德志等百余位相關專家學者出席本次會議。
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王東輝教授
王東輝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我校堅持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創辦了由沈陽市社科聯批準成立的沈陽市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及創新研究中心,多年來圍繞沈陽市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傳播與推廣研究開展大量工作。今后我校將持續通過數字化手段傳播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彰顯高校服務區域社會文化的責任與擔當。
網易遼寧CEO劉慶教授
隨后,網易遼寧CEO、著名作家劉慶教授結合當下社會現狀,提出文化與旅游發展將呈現全新發展趨勢,我校舉辦沈陽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及創新發展高端論壇正是體現聚焦學術前沿,為社會文化發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對所在學科領域起到良好的引領作用。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會副會長張偉教授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會副會長張偉教授以《大力發展數字文旅產業推動沈陽“數字蝶變”》為題,分析沈陽市文旅發展的現狀,為沈陽數字文旅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促進會會長苗德志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促進會會長、沈陽市政協委員苗德志結合沈陽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出應確立文化產業領軍人物,有效通過新媒體傳承傳播優秀的歷史文化,建立非遺產業園,為非遺傳承人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遼寧傳媒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會長關四平教授
我校人文學院院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關四平教授提出應對沈陽文化進行多元觀照,從縱向、橫向不同層面進行文化挖掘,并從物質文化中挖掘精神文化。
遼寧傳媒學院新聞學院院長、沈陽市廣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韶春教授
我校新聞學院院長、沈陽市廣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韶春教授以《沈陽歷史文化遺產IP化傳播與思考》為題,指出沈陽歷史文化遺產IP化傳播是打造城市名片的有效途徑,創新提出“三新”“三力”理念策略。
遼寧傳媒學院書法專業帶頭人、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海民教授
我校書法專業帶頭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海民教授針對書法篆刻與數字化有機融合問題展開探討,為今后的研究提出新方向。
遼寧傳媒學院攝影專業帶頭人、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謝軍教授
我校攝影專業帶頭人、國家一級美術師、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謝軍教授以《沈陽工業攝影數字化再現的研究與發展》為題,將沈陽工業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再現。
遼寧傳媒學院教務處處長、中國電影剪輯學會常務理事英皓副教授
我校教務處處長、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短視頻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英皓副教授結合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著立項“沈陽數字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對策”項目,提出高校應落實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特別是數字技術人才,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遼寧傳媒學院評建處處長、遼寧美術家協會綜合藝委會會員張迪副教授
我校評建處處長、遼寧美術家協會綜合藝委會會員張迪副教授結合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著立項“沈陽地域文化符號體系構建與傳播”項目,提出賦予優秀傳統文化嶄新的時代內涵,才能更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遼寧傳媒學院數媒學院院長、沈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石光副教授
我校數媒學院院長、沈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石光副教授首先從方針政策上梳理分析文化數字化研究工作的發展脈絡,緊跟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最后分享科研工作心得體會:抱有熱情、守住寂寞、注重積累,扎實做好每一項研究工作。
沈陽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高端論壇視頻會議合影
王東輝副校長在總結發言時表示,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傳媒類高校,我校時刻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緊跟黨的方針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指導精神,與中華文化遺產研究的各位專家學者攜手共進,共同助力沈陽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通過數字傳播手段,讓更多人領悟到沈陽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11月6日,由中國賽艇協會主辦、沈陽市政府承辦的第五屆沈陽國際賽艇公開賽激情開槳。賽事匯聚了134支來自全國高校、高水平俱樂部的參賽隊,共同在“最美靜水賽道”渾河競爭35個獎項。我校賽艇隊憑借出色發揮,勇奪四金兩銀,包攬高校組全部冠軍。
沈陽市體育局局長劉克斌(中)為男子八人單槳1000米冠軍頒獎
女子八人單槳1000米冠軍
男子四人雙槳1000米冠軍、亞軍
女子四人雙槳1000米冠軍
女子四人雙槳1000米亞軍
沈陽國際賽艇公開賽作為國內影響力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文體旅融合發展的特色賽事,強手如林。我校賽艇隊繼去年出征榮獲三銀兩銅后,士氣更加高漲,在酷暑中堅持刻苦訓練。今年再次與世界高水平賽艇強隊激烈角逐,他們將汗水化為動力,發揚遼傳精神,在賽場上敢于拼搏、奮楫爭先,最終將冠軍獎牌收入囊中,充分展現出我校賽艇隊的實力和水平。
我校賽艇隊取得輝煌戰績,再次激勵遼傳人奮勇向前、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勇氣。全體遼傳人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毅力,發揚“自強不息 務實嚴謹 高效創新 追求卓越”的遼傳精神,凝心聚力,眾志成城,唱響遼傳全面發展的激昂旋律!
會上,崔國生教授以《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及其培養》為題,為全校教師進行了培訓。他分別從好教師的評價標準、好課的評價標準、做一名好教師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高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以及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既詮釋了成為優秀教師應具備理想信念的深刻涵義,又從教學實際出發分析提升能力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崔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引經據典,發人深省,引起共鳴,為全校教師提升教學素質能力啟迪了思想,指引了方向 。
會議舉行了我校新教師崗前培訓結業儀式。本次崗前培訓活動學習平臺層次高、培訓覆蓋面廣、教師參與人數多、考試通過率高、反響熱烈,已成為我校新教師培養培訓的一大特色和亮點。教務處英皓處長總結匯報暑期新教師崗前培訓情況。校長姜立,副校長宋喜仁、徐穎分別為培訓教師代表頒發合格證書。
副校長宋吉鑫在總結講話中介紹了第三方機構——“麥可思”報告通過調查顯示出的畢業生對我校滿意度等一系列數據,高度評價我校的辦學成果及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報告指出,我校“為遼寧省培養了較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文化、信息技術等相關領域提供了較多的人力支撐,較好地服務了區域經濟發展。”
宋吉鑫副校長與全體教師分享“大學”感悟。他認為,大學有“五大”,即有大德、有大學問、有大師、有大樓、有大樹,大學之所以稱為“學府”,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我校秉承“為國家培養人才 ?為行業輸送精英”的辦學使命和“志存高遠 德能日進”的校訓精神,致力于培養愛黨愛國,具有自強不息、務實嚴謹、高效創新、追求卓越精神,較高文學藝術素養及較強信息技術能力的新時代應用型傳媒藝術人才。
他表示,“麥可思”報告對遼傳充分肯定令人振奮,也是我們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的鞭策和鼓勵。全體遼傳人要堅守傳統、秉持信念,全力以赴為我校發展建設成為高水平大學努力奮斗。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是經遼寧省政府批準設立的重要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旨在獎勵在教學實踐、改革、研究中取得教學成果的單位和個人,發揮教學成果的引領激勵作用,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全省教育教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勵項目,教學成果獎的申報評選工作歷來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
為了切實做好本輪教學成果獎的申報工作,我校較早啟動了教學成果獎項目的培育工作,鼓勵立項校級教學成果項目,給予教育教學成果獎勵,激發了教師在教學實踐、改革、研究取得教學成果的熱情。本次獲獎的項目也標志著學校在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教學研究取得的成效。隨著本次教學成果項目的推廣和應用,必將進一步引領帶動我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臺階。
六項教研活動 改善育人環境
1、優質課程展示
邀請不同學院優秀教師代表,通過“線上教學優秀典型案例展示”交流會,從教學內容設計、課程思政設計、互動平臺使用等方面分享優秀線上教學經驗,開拓教學視野。
2、唱響青藍工程
充分調動已經構建“青藍工程”新老教師對子,進一步發揮以“老”帶“新”的積極作用。重點發揮特殊時期的關鍵作用,有效提升青年教師在線上教學實踐中的能力和水平。
3、遴選“線上金課”
鼓勵教師積極申請線上公開課,大力開展精品課程的選拔推介、交流展演活動。制定校級“線上金課”評選辦法,加大對 “線上金課”的宣傳、推廣力度,明確了對金課教師的表彰和獎勵,確定了“金課教師”評職晉級中的優先待遇,彰顯了遼傳 “課大于天”的教育原則。
4、社區化班主任
學校黨政班子聯席會議及時確立了課業班主任制度,讓專任教師與政治輔導員共同進入學生生活區,使成才教育與勵志教育相向而行、并駕齊驅。政策的落實不為擴大教師管理隊伍,只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5、拓展專業訓練
發揮遼傳的專業優勢,開展書法大賽、戰疫海報設計大賽等專業技能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訓練提升專業自豪感,增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
6、強化實習實訓
引進“數智企業經營管理沙盤”等教學軟件,利用線上優勢資源開展實習實訓,創新應用型人才實踐工作能力,促進學生就業發展
線上教學規范11條:
出臺的一項規范就是“線上教學規范11條”。“11條”是在疫情背景下出臺的,它要求線上教學要“規范界面、直面教學、標準導課、珍惜課堂、甄選案例、慎借視頻、追求學術、原創課堂、去除方言、言辭嚴謹、為人師表”等。它進一步規范了線上教學的行為和展示內容,讓學校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有了明確的遵循與規則。
我校由校長、書記共同參與的33人教學督導團,對全校正在開設的近600門線上課程,開展了全方位督導檢查。
疾風知勁草,歲寒識松霜。遼傳人正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演繹著教書育人的最強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