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聲·青春華章】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聲音碰撞 播音專業期末匯演點燃滿堂喝彩! ?
2025年6月27日13點28分,遼寧傳媒學院影視學院播音主持與主持藝術專業2023+2024級”古韻新聲”期末匯演在實驗劇場圓滿落幕。這場以”經典流韻+放歌祖國”為脈絡的演出,既是該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展賽演播”教學模式的年度成果展示,也是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青春答卷。
演出在播音24級同學舞蹈《黃河》中,拉開序幕。
整場演出,凝聚了同學們近兩個月的心血。在備演過程中,播音本2301-2303班學子在”項目驅動、以演促學”的教學框架下,將《愛蓮說》、《一剪梅》、《雷鋒之歌》、《讀中國》等作品打磨成兼具專業水準與文化深度的舞臺精品。
【雙章舞臺:項目式教學下的文化解碼與藝術表達】
第一篇章”經典流韻” 中,播音本2303班全體同學演繹的歌舞《春曉》,實為”古典詩詞可視化展演”項目的核心成果。明可然同學作為編舞項目負責人,帶領小組成員將谷建芬作曲的旋律與孟浩然詩意拆解為”聽覺-視覺-肢體”三維任務,歷經12次編排迭代才完成舞臺呈現。岳昊軒朗誦的《觀滄海》則融入”歷史語境還原”項目訓練——他在杜橋老師指導下,通過研讀建安文學史料構建曹操的心理圖譜,使”日月之行”的吟誦兼具歷史厚重感與舞臺張力。
第二篇章”放歌祖國” 更凸顯”展賽演播”的教學特色:播音本2302班讓大家體會到了《中國話》的魅力;樊勇琿演繹《沁園春·長沙》前,參與了”紅色詩詞演誦工作坊”項目,從聲線控制到情感層次都接受了系統訓練。當三班級合誦《讀中國》時,舞臺上每個走位設計、燈光銜接,都是學生在”舞臺導演實務”項目中自主完成的方案落地。
【60天項目攻堅:從教學模塊到舞臺實景的全流程實踐】
“我們的備演過程就是項目式教學的實景課堂。”參演學生于露淳介紹;《將進酒》朗誦被賦予”盛唐氣象傳播官”項目身份,需完成”詩詞文本分析-情感動線設計-舞臺美學適配”三階段任務。播音本2301班承擔的《雷鋒》朗誦項目,則將賀敬之詩作拆解為”人物傳記研讀””群誦聲部編排””肢體語言設計”三個子項目,由學生分組擔任文案策劃、聲效總監、舞臺監督等角色。
【教學相長:展賽模式如何激活專業成長】
指導教師杜橋強調:”將期末匯演定位為’展賽演播’項目,是希望打破課堂邊界。”學生在籌備《愛蓮說》時,自發開展”周敦頤文化研究”項目,趙漪颯同學的背景資料匯編成為劇組的重要參考;寇加昌為《水調歌頭》設計的”宋詞吟誦調融合”方案,更被納入該專業”傳統聲樂創新”項目案例庫。這種”以演帶學、以賽促創”的模式,讓學生在《烈士詩抄》的鏗鏘聲中理解播音創作的社會價值,在《我和我的祖國》的合聲里體會集體創作的專業溫度。當舞臺上的每個音節都承載著項目化學習的印記,這場演出就不僅是匯報,更是播音教育“知行合一”的生動詮釋。
在學生們集體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整場匯演成功落幕。但這不是結束,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傳播文化自信,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下一篇章起點,“古韻新聲”將在更廣闊的實踐天地中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