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媒微分享|第四期:遼寧非遺鑒賞——遼寧鼓樂 鼓樂齊鳴蕩氣回腸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寧是多民族的省份,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上一期我們分享了滿族的刺繡,本期我們帶大家走進遼寧鼓樂。

遼寧鼓樂,流行于中國遼寧省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遼寧鼓樂早期為笙管樂,明清時期加入了嗩吶樂,清代中葉樂隊定型并趨于成熟。遼寧鼓樂的前身為“北十番”,是以嗩吶、笙管為主,加打擊樂器組成的器樂合奏形式,以吹為主,吹打并重。它是遼寧民間日常節慶禮儀活動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2006年5月20日,遼寧鼓樂由遼寧省、遼陽市聯合申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Ⅱ-39。

遼寧鼓樂自古以來就十分盛行,曾對東北各地的鼓樂產生過深遠影響。遼寧鼓樂早期為笙管樂,明清時期加入了嗩吶樂,清代中葉樂隊定型并趨于成熟。

從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則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從結構上看,鼓樂曲體十分嚴謹,每一類樂曲都有一定的結構模式,板數規定十分嚴格。特別是其中的漢曲、大牌子曲,有著明顯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結構痕跡。

遼寧鼓樂主要有嗩吶樂和笙管樂兩種演奏形式。兩種樂各自獨立,使用樂器不同、各有專用樂曲。

嗩吶樂以嗩吶為主奏樂器,兼備堂鼓、小鈸、樂子、包鑼、大號或挑子號等。它有坐樂、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又稱坐堂、坐棚,藝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時所有樂器全參加,故稱全堂。

遼寧鼓樂中的笙管樂以管(單管或雙管)和笙為主奏樂器,通常是一支管配兩盤笙。其它還有堂鼓、小鈸、樂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胡琴、墜琴、揚琴等,坐樂也是笙管樂主要的演奏形式。

遼寧鼓樂的樂曲分為四類:漢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鑼板曲。其中保留了大量唐、宋元、明時期的樂曲,如《四破》《柳青娘》等。遼寧鼓樂變奏手法豐富,歸納起來有加花填字、減字、換字、借字五種。其中借字手法是遼寧鼓樂改變樂曲調式、調性的重要手段,鼓樂藝人在實際運用中通過借字手法又變奏出“五調元朝”、“三十五調”等多種宮調形式。

遼寧鼓樂的表演形式近百年來不斷發展,在“好聽”的基礎上向“好看”的方向演進。這就不僅作為民間音樂在演奏,而且作為一種絕活在演出。其藝術手段花樣翻新,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這樣的演奏使鑼鼓也成為視聽共享的節日。

遼寧鼓樂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傳統曲目已經日漸減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漢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無幾,出現了鼓樂活動興盛而傳統樂曲卻走向瀕危的尷尬局面。

2013年7月,遼寧鼓樂已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工作要求,率先作為首批試點項目建立了遼寧鼓樂數字化管理系統,全面采集、著錄了大量圖、文、音、視信息。如樂器實物圖片、傳承人口述文稿、傳統曲目錄音、鼓樂民俗活動錄像等,均編輯轉化成數字化格式,利用磁盤陣列等系統進行存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鼓樂具有一定技藝,民間鼓樂藝人自發建立遼陽民間鼓樂傳承、培訓基地。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從而發揚我們自己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