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學院成功舉辦首場學術講座

10月16日下午,人文社科學院舉辦了成立以來的首場學術講座。白山出版社原總編輯、編審、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紅學會理事董志新教授蒞臨志存樓301報告廳,為在場的200多名學生以及做了一場極為生動、精彩的學術演講。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關四平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人文社科學院全體教師都在前排就坐聆聽了這場學術講座。

董志新教授的演講以《<論語>仁學思想的文化解讀》為題,他立足當代文化背景,對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學做出新的深刻的論析與評價。講座具體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孔子仁學的形成、體系及其在孔學中的地位;二、“仁者愛人”是“仁學”的基礎核心。

首先,董志新教授高度評價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及其《論語》在中國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今天的眼光看,其間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文化學、倫理學、管理學、教育學、人才學乃至哲學、史學、詩學、美學,都可以自成體系,以備一說。他又引用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提出的“孔子貴仁”點出今天講座的主題 —— 《論語》中的仁學思想。

在講解仁學思想的形成時,董志新教授指出在《論語》中有58章、109處提及到仁學思想,其中有78次由孔子自己提及。“仁”的概念是首次由孔子系統地提出。孔子提出并且完善“仁學思想”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即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仁”的學說;參與社會活動,豐富“仁”的學說;’師生互動問學,完善“仁”的學說。董教授還講了“孔子和陽貨相爭”的趣事,說明了孔子在不斷爭論的過程中發展了“仁”的思想,形成了政治立場,即仁政。孔子在和學生討論問學的過程中使“仁”的思想得以成熟。這樣的師生討論,甚至爭論常有發生。例如“孔子不悅子路舍俸祿于民”,孔子認為子路的“仁”是對“禮”的破壞。由此可見,孔子對“仁”的理解不是一下子成熟起來的,也是有其發展過程的。董教授通觀古今,運用豐富的例證,幽默的語言,闡述了“仁”的起源和發展,在座師生大獲裨益。

接下來,董教授介紹仁學思想體系。這是一個龐大的,甚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仁之內涵、仁之外延、仁之利害、各類人物和仁、處仁之態度。在講到“仁之內涵”時,董教授指出“仁人”和“仁政”即為其內涵。“仁人”是講究個體,如“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政”是講究整體,如“為政以德”、“一匡天下”。講道此處,董教授不忘鼓舞后輩要有“一匡天下”的決心和氣魄。在講到“處仁之態度”時,董教授說要“親仁、近仁、輔仁、利仁”,不要“違仁、害仁”,鼓勵同學們堅守祖國文化根本,實現文化的統一。

此外,董教授聯系當代社會和中外文化現象,深入探討孔子的“仁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生活的應用。例如“仁政”中對執政者的要求,橫向的“一匡天下”的大一統思想,縱向的“仁政”是要創造富裕的生活。例如“小康社會”“世界大同”都是孔子在其筆記中提到過的,這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和方向的。董教授還總結了“仁”的外延,即所涵蓋的美德,如“樂”“禮”、“孝”、“義”、“美”、“勇”、“學”。在講到“仁的利害”時,他說這個“仁”的作用范圍很廣,甚至影響心情和壽命,也就是說做到了“仁”,即可有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身心都健康。由此可見,“仁之利害”無處不在。

精彩的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院長關四平教授作了總結,他說這是一次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有新意的講座,充分體現了人文社科學院追求的也是遼寧傳媒學院的高遠目標:“弘揚傳統文化精華,提升人文化成天下”。關院長還給在場的同學們布置了閱讀《論語》的作業,向老師和同學們推薦了著名古漢語專家楊伯峻先生注譯的《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他希望以此次學術講座為契機,在我校掀起一個閱讀國學經典的熱潮。

這次講座是人文社科學院成立后的首場學術講座,關院長高度重視,全體教師也非常期待,更是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在這次講座中,董教授的語言幽默,運用貼近生活的例子,全面地講解了“仁”的思想,普及了“仁學”的發展過程,使在座師生深入了解了“仁學”思想。對于在場的每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人文知識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