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媒學院就業之家“不負青春,勇往職前”就業指導系列講座(十六)——林立安
心理學走入20世紀以來,但凡與研究人類精神以及本質相關的理論就逃不開一個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即指“本能的我”“原始的我”,這個“我”遵循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源于肉體需要的最原始的本能,它只依“快樂原則”行事,毫無理性,也不會顧及道德要求。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是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和調停者,它依據“現實原則”行事,既要自我保護又要自我滿足。超我是因父母、社會的影響和教育而后天形成的,要遵循“道德原則”自我規范、自我懲戒,壓制本我的本能沖動。健康的超我能賦予人高尚的品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不健康的超我則會變成束縛自己甚至奴役個體的枷鎖。
對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弗洛伊德曾經形象地說道:“有一句格言告誡我們,一仆不能同時侍二主,然而可憐的自我處境卻更糟,它服侍著三個嚴厲的主人,而且要使它們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協調。這些要求總是背道而馳并且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難怪自我經常不能完成任務。它的三位專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同意識控制不同行為:意識過程通常是理性的,是按邏輯規則進行的;而潛意識過程是非理性的、無邏輯的,它體現在夢、口誤、精神病患者的想法、藝術的象征性作品、儀式以及兒童思維的某些方面。潛意識包含著愿望、驅力和動機,即潛意識中含有動力的成分。
通過林老師的講解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首先要充分的了解自己,要對自己有著絕對的自我認知,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自己的性格與能力,從中也可以獲得更多的進步。所以總體而言,自我認知就是對能力的認知,對性格的認知和對氣質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