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會詳解國家智慧教育4平臺亮點
平臺資源建設堅持“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教師、家長等不同群體實際需要,服務學生自主學習,服務教師改進教學,服務農村提高質量,服務家校協同育人,服務“雙減”和“停課不停學”。
(一)是資源總量得到大幅增加。
平臺在原有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個資源版塊的基礎上,新增加了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經驗等四個版塊,共有36個二級欄目。現有資源總量達到28052條,新增資源17300條,增加1.6倍,其中,平臺的課程教學資源目前上線了19個版本、452冊教材的19508課時資源;還外鏈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國家公共文化云、人民日報少年網、數字敦煌、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等一批重要專業網站。
(二)是資源功能注重全面育人。
平臺資源內容廣泛,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專門開設了黨史學習、愛國主義、品德教育、科普教育、生態文明、體育鍛煉、文化藝術、勞動教育等欄目;著力支撐“雙減”和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務,專門開設了作業命題、課后服務、學科研修、“雙減”經驗和防疫知識、生命與安全、心理健康等版塊欄目,還專門提供了心理援助熱線;著力實現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全過程育人,既有覆蓋多個教材版本的各學科各年級全部課程學習資源,又有豐富的課后活動、研學實踐、影視教育、經典閱讀、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資源。
(三)是資源質量體現精品化。
平臺資源秉承“國家工程、質量至上”宗旨,堅持系統謀劃、精心設計、嚴格標準、強化審核,切實把好政治關、堅持科學性、注重規范化。課程教學資源主要依托教育水平高的地區、辦學水平高的學校、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和制作水平高的團隊開發建設,每節課都經過教學設計、備課研究、課件創作、反復打磨等環節;其他資源堅持廣泛遴選、好中選優、應連盡鏈,確保資源精品化、專業化、體系化。
(四)是資源來源堅持集成共建。
平臺資源建設得到了中央有關單位、地方教育部門和部分高等學校的大力支持。文旅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協、中國文聯、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部門單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提供了豐富的各類優質資源;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提供了優質課程教學資源;67家出版單位提供了2004冊電子版教材。
二、平臺運行應用情況
平臺試運行以來,教育部進一步加強了應用部署,各地各校高度重視,資源得到廣泛應用,普遍反映平臺使用便捷、響應速度快、絲滑無卡頓。
(一)是日均瀏覽不斷攀升。
3月1日-25日,累計瀏覽總量達7.2億,日均瀏覽量2888萬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0倍,最高日瀏覽量達6433萬;平臺用戶不僅覆蓋了全國各省區市,還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也使用了平臺資源。
(二)是應對疫情及時有效。
3月14日以來,新冠疫情多地多點發生,部分地區中小學充分使用這個平臺保障“停課不停學”,平臺總體日均瀏覽量由3月份前兩周的1291萬左右提高至后兩周的4619萬以上,增加了2.6倍,其中疫情比較嚴重的遼寧、吉林、福建、山東等省份增幅均超過6.5倍,有效服務了疫情防控大局和“停課不停學”。
(三)是服務“雙減”效果明顯。
去年7月中央“雙減”文件發布后,平臺瀏覽量、訪問人次均呈現高位激增態勢,截至今年2月底,原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日均瀏覽量達2104萬,比“雙減”文件發布前的日均瀏覽量增加17倍;今年3月1日平臺升級改版試運行后,日均瀏覽量進一步增加,比“雙減”前增加24倍。平臺提供的課程教學、作業設計、課后服務、教師研修等資源得到了廣大教師、學生的高度關注和廣泛使用,特別是有效幫助解決了學生不參加校外培訓后“在哪里學、學什么”的問題,進一步助力了學校“雙減”工作。
(四)是支撐共享優質資源。
平臺給廣大農村地區免費送去了優質教育資源,為促進教育公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西部許多農村邊遠地區利用平臺資源實施“雙師課堂”,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3月1日以來,廣西瀏覽量超過5000萬,陜西、甘肅瀏覽量超過2100萬,內蒙古、云南瀏覽量超過1000萬,這些省份日均瀏覽量是3月1日改版前的3倍。
下一步,將繼續做好平臺的建設工作,為廣大中小學校、師生、家長提供更好的服務。
一是持續豐富平臺資源,完善資源建設機制,不斷匯聚各類優質資源。
二是不斷拓展平臺功能,逐步實現對資源使用的跟蹤反饋、過程性數據收集分析、個性化資源推送等。
三是大力推動平臺應用,強化應用部署和培訓,健全應用激勵機制,抓好應用試點,推廣一批典型經驗,推動資源常態化應用。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要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
教育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1076萬,當前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教育部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在原有教育部新職業網和24365智慧就業平臺基礎上,全新升級建成“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簡稱24365就業平臺)。通過打造24小時365天“全時化、智能化”平臺,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優質的“互聯網+就業”服務,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機制,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六)平臺的主要功能
平臺是教育系統及有關部門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就業指導與就業管理的綜合性平臺。平臺有PC端和手機端,主要提供以下服務內容:
一是面向高校畢業生。
高校畢業生是平臺的主要服務對象。圍繞畢業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的所需所求,平臺主要提供
求職服務、就業指導、重點引導
等服務。
求職服務方面,畢業生可在線進行就業意愿登記、簡歷填寫、職位檢索等,獲取職位推薦、專場招聘、網上簽約等服務。就業指導方面,平臺為畢業生提供生涯規劃課程、學業與職業指南、師兄師姐去哪兒查詢、就業培訓、職業測評等,幫助畢業生明確目標、樹立信心,提升求職技能和就業能力。重點引導方面,畢業生可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求職意愿,獲取基層項目、重點領域就業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務。
二是面向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在平臺注冊后,可便捷地參加招聘活動,發布崗位信息、篩選簡歷,與畢業生線上互動,達成意向后可直接網上簽約;也可通過平臺查詢生源信息,了解意向學校和專業的畢業生總體情況。
(七)是面向就業戰線。
地方教育部門和高校通過平臺可動態監測就業進展,調查和分析就業形勢。全國6萬余名畢業班輔導員和2萬余名就業工作人員,全部在平臺注冊,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部署可一鍵直達,實現扁平化管理。
(八)是面向公眾及所有用戶。
平臺提供大量政策資訊、工作動態、高校就業質量報告等信息,用戶也可通過平臺鏈接到各地和高校的就業網站以及主要的社會招聘平臺。
目前,平臺已匯聚比較豐富的就業資源。面向2022屆畢業生,匯集了380余萬個崗位信息。平臺正在舉辦“2022年郵政快遞業網絡招聘”“24365校園招聘服務-陜西專場”等五場招聘會。已上線“互聯網+就業指導”直播課91期,涵蓋就業形勢與政策、行業分析、求職技巧等內容。平臺還上線了“宏志助航”系列就業指導培訓課程資源118個,提供44項職業測評、125個職業百科和578個職業案例。
三、平臺的主要特點
24365就業平臺按照“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總要求,著力體現“政策信息的權威性、就業服務的公益性、崗位資源的開放性、功能使用的便捷性”,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信息真實。
平臺提供的高校畢業生信息,基于學信網學籍數據,確保畢業生信息的真實準確;平臺通過與有關部門和第三方平臺協作,核驗用人單位信息,確保招聘單位信息真實有效。
(二)是互聯共享。
平臺與有關社會招聘網站聯合推出“24365校園招聘服務”;與部分網站實現崗位信息共享;與各地省級就業服務機構及有關高校就業網站建立鏈接。
(三)是一站服務。
為畢業生提供從求職準備、就業指導、查詢信息、簡歷投遞到網上簽約等一站式服務。同時,結合畢業生求職意愿等信息,平臺主動為畢業生推送適合的崗位信息。
(四)是監測反饋。
平臺開展就業大數據分析,為高校學科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改革等提供決策支持。
下一步,將圍繞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持續完善和升級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進一步匯聚更多資源,完善功能應用,提升用戶體驗。期待更多高校畢業生通過平臺找到合適的工作,更多用人單位通過平臺找到合適的人才。歡迎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共同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