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非遺華服”創新服飾設計展演

5月29日,我校“非遺華服”創新服飾設計展演在遼傳劇場璀璨啟幕,學校領導、校企代表、非遺傳承人及師生代表千余人齊聚一堂,共鑒非遺傳統技藝與智能織造、3D建模等科技手段的創新成果。

我校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師生團隊深挖非遺資源,將非遺美術、非遺民俗、非遺傳統手工藝跨界融入服飾設計作品。

追光燈驟然亮起,伴隨千人劇場內爆發的熱烈掌聲中,模特們踏著韻律走上T臺,閃亮登場。現場表演者全部是我校模特社團成員和優秀校友,他們正以全新的生命力叩擊著當代審美。

舞臺上,蒙古族的盤羊角頭飾,藏族的彩羽織錦氆氌,羌族的羊角紋圖騰,憨態可掬的布老虎、神秘古拙的儺面具等非遺元素在學生的作品中煥發新生。隨著模特的步履,非遺文化與時代美學共同譜寫了共生共榮的文化新篇。

作為東北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沿陣地,我校始終秉持“傳承中華文脈,賦能非遺新生”的使命。本次展演深度契合文化強國戰略,以服飾為核心載體、融合數字影像、舞臺劇目等多元形式,生動呈現非遺元素與現代時尚的創造性轉化。

在展演中,學生們通過服裝設計、數字技術與舞臺藝術的跨學科協作,集中展示了歷經數月創作完成的非遺創新服飾作品。學生們表示在非遺服飾實踐中,不僅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更在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交融中拓展了設計思路,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學生們還分享說:“我們不是簡單地‘搬運’非遺,而是嘗試‘翻譯’非遺——用我們這代人熟悉的設計語言,讓古老文化與當下生活產生共鳴。”這種主動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自覺,正是“遼傳精神”的內核。

王東輝副校長

王東輝副校長在展演中總結發言:“學生們用現代設計語言重新轉譯了非遺文化視覺符號,讓千年的文脈煥發新生,讓我們看到這些這些年輕設計師的文化自覺與擔當。”

校領導與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近年來,我校始終踐行大學職責,依托遼傳非遺數字博物館,開展關于非遺的舞臺劇、廣播劇、服裝展演、文創等,致力于非遺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推廣,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非遺教育實踐體系。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實現了大學在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方面的職能,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